“钱荒”下的房企路在何方

   6月下旬,银行遭遇“钱荒”,全都忙着圈钱,各种高利率理财产品层出不穷,送油,送生活用品那都不屑一提。 

 

  银行钱袋收紧,房地产“躺着中枪”。一些城市房贷利率开始上调,部分银行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优惠,甚至停办房贷,买房更需量力而行了。而更为严重的是房地产的资金链基本上为银行贷款,现在面对银行钱袋紧收,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产行业影响可想而知。

 

  以往开发商在面对政府楼市调控而呈现出的“百折不挠”的气概,恐怕在银行“钱荒”、股市暴跌多重冲击下,将不复存在了。那要怎样渡过这段没钱的日子?

 

企业内部做到开源与节流必不可少!

开源:

一:寻求更为有效的销售方式

  销售才是房企资金的根本,在销售上必须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广和进行销售创新,就比如滨江房产看到自己在销售方面的软肋后,从年初就定下了“销售创新”的基调,今年金色黎明以820套的销量列主城区销售套数第一,主城区销售金额前十名“排行榜”上,武林壹号、金色黎明和凯旋门也都位列其中。

  但照目前楼市,降价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。因为楼市还是处在一个供小于求的环境下,且综合各方面因素,整体的房价断然不可能跌,当然不排除一些房企顶不住压力,出现个别“以价换量”局面。而大型开发商相对于一些中小型开发商资金要充裕很多,就像万科总裁郁亮所说:“我们始终对银行不太放心,所以持有很多现金“。所以“钱荒”如果时间不会持续很长,都不应采取降价的策略。

 

二:扩宽融资渠道

  从国内外情况看,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,银行贷款一般占到60%左右,这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。但“钱荒”来临,银行贷不出款,就应该积极寻求自救。典型的如绿城,11年的资金链紧张危机,而让他们走上复苏正轨的其中就有信托的资金注入,根据有关媒体统计,绿城可能与11家信托合作,总计借助信托融资近百亿元。所以除了银行,股市、信托、基金,甚至民间融资都是可以依赖的。

 

三:代建

  既不用花重金拿地,也不用承包工程费用,帮其他公司代建或者帮政府代建,也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开源方向。据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宋卫平预计,代建业务自2015年起每年税前盈利将达20亿元,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0%以上。

 

节流:

一.压缩工期

 追求效率,在任何行业都不落伍。这些年,滨江房产在一些项目上,都在压缩开发周期,过去滨江的很多项目,从拿地到销售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,现在,对于那些性价比高的“快销类”项目,滨江要求的周期只需八个月,甚至七个月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,压缩工期,将极大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,做到向管理要效益。

 

二:谨慎拿地

   在房产开发中,建安成本和拿地成本是最重要的俩部分。而房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往往死于激进拿地。远的如当年的顺驰,近的如11年的绿城,都是在前一年疯狂拿地,第二年不得不陷入资金链紧张。绿城能走上正轨靠实力,有运气;而顺驰中国则成了孙宏斌永远的痛。

  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火爆,让开发商们一度沉浸在借钱与花钱的忙碌之中,几乎快要忘掉缺钱的滋味,恐怕下半年这滋味不太好受了。对于拿地,不该出手绝不该出手了。

 

当然除了从企业内部做到开源节流的思路外,还应积极寻求别的出路。

 

一.结成战略联盟

  面对资金链紧张,绿城中国就积极与融创中国就旗下部分项目成立合营公司,得到融创的注资,硬生生的把绿城的资本净负债率从最高的163%降到今年历史最低的49%,而房产公司一般的负债率高达80%-90%。特别是中小公司采取这种模式,不仅可以在如今房产大鳄横行时代,增强实力分到一杯羹,还能一起渡过这段困难时期。

 

二.行业腾挪

  经济学家熊彼特有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,即“创造性破坏”。按照这个理论,当景气指数循环到谷底时,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,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“创新”以求生存的时候。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,或是有一些成功的“创新”产生,便会使景气提升,生产效率提高,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变得有利可图时,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加入。

  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就快到了一个需要有人离开或者需要“创新”求生存的时候,在这个泡沫中,总有被挤出的那部分,中小房企在这时候,主动进行“行业腾挪”也不见得是坏事,不要到了无路可走的那天,一切都晚了。

 

 

 

返回